温馨提示:这篇文章已超过219天没有更新,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!
颐和园简介:颐和园坐落于北京西郊,是中国清朝时期的皇家园林,也是现今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,颐和园以昆明湖、万寿山为基址,以杭州西湖为蓝本,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,是一座大型山水园林,被誉为“皇家园林博物馆”。
万寿山:万寿山属燕山余脉,高 58.59 米,建筑群依山而筑,万寿山前山,以八面三层四重檐的佛香阁为中心,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,从山脚的“云辉玉宇”牌楼,经排云门、二宫门、排云殿、德辉殿、佛香阁,直至山顶的智慧海,形成了一条层层上升的中轴线,东侧有“转轮藏”和“万寿山昆明湖”石碑,西侧有五方阁和赅春园,后山有宏丽的++佛教建筑和屹立于绿树丛中的五彩琉璃多宝塔,山上有景福阁、重翠亭、写秋轩、画中游等楼台亭阁,在居中部位建置一组体量大而形象丰富的中央建筑群,这组大建筑群包括园内主体建筑物──帝、后举行庆典朝会的“排云殿”和佛寺“佛香阁”。
昆明湖:昆明湖是颐和园的主要湖泊,占全园面积的四分之三,约 220 公顷,南部的前湖区碧波荡漾,西望起伏、北望楼阁成群;湖中有一道西堤,堤上桃柳成行;十七孔桥横卧湖上,湖中 3 岛上也有形式各异的古典建筑。
长廊:长廊位于万寿山南麓,面向昆明湖,北依万寿山,东起邀月门,西止石丈亭,全长 728 米,共 273 间,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,1992 年被认定为世界上最长的长廊,列入“吉尼斯世界纪录”,廊上的每根枋梁上都有彩绘,共有图画 14000 余幅,内容包括山水风景、花鸟鱼虫、人物典故等,画中的人物画均取材于中国古典名著。
乐寿堂:乐寿堂面临昆明湖,背倚万寿山,东达仁寿殿,西接长廊,是慈禧太后居住的地方,乐寿堂庭院内陈列着铜鹿、铜鹤和铜花瓶,取意为“六合太平”,院内花卉植有玉兰、海棠、牡丹等,名花满院,寓“玉堂富贵”之意。
十七孔桥:十七孔桥坐落在昆明湖上,飞跨于东堤和南湖岛之间,用以连接堤岛,为园中最大石桥,石桥宽 8 米,长 150 米,由 17 个桥洞组成,石桥两边栏杆上雕有大小不同、形态各异的石狮 500 多只。
苏州街:苏州街又称“买卖街”,是后湖两岸仿江南水乡——苏州而建的买卖街,清漪园时期岸上有各式店铺,如玉器古玩店、绸缎店、点心铺、茶楼、金银首饰楼等,店铺中的店员都是太监、宫女妆扮,皇帝游幸时开始“营业”,后湖岸边的数十处店铺 1860 年被列强焚毁,1986 年重建,是中国古代“宫市”的唯一孤本。
谐趣园:谐趣园在万寿山东麓,是一个独立成区、具有南方园林风格的园中之园,清漪园时名叫惠山园”,是仿无锡惠山寄畅园而建,嘉庆十六年(1811 年)重修后,取“以物外之静趣,谐寸田之中和”和乾隆皇帝的诗句“一亭一径,足谐奇趣”的意思,改名为“谐趣园”,园内共有亭、台、堂、榭十三处,并用百间游廊和五座形式不同的桥相沟通,园内东南角有一石桥,桥头石坊上有乾隆题写的“知鱼桥”三字额,是引用了庄子和惠子在“秋水濠上”的争论而来的。
大戏楼:大戏楼在德和园内,与承德避暑山庄里的清音阁、紫禁城内的畅音阁,合称清代三大戏台,德和园大戏楼是为慈禧太后六十大寿修建,专供慈禧看戏,高 21 米,在颐和园中仅次于最高的佛香阁,戏楼共三层,后台化妆楼二层,顶板上有七个“天井”,地板中有九个“地井”,舞台底部有水井和五个方池,演神鬼戏时,可从“天”而降,也可从“地”而出,还可引水上台。
佛香阁:佛香阁位于在万寿山前山中央部位的山腰,建筑在一个高 21 米的方形台基上,是一座八面三层四重檐的建筑;阁高 41 米,阁内有 8 根巨大铁梨木擎天柱,结构复杂,为古典建筑精品,原阁咸丰十年(1860 年)被英法联军烧毁后,光绪十七年(1891 年)花了 78 万两银子重建,光绪二十年(1894 年)竣工,是颐和园里最大的工程,阁内供奉着“接引佛”,供皇室在此烧香。
智慧海:智慧海是万寿山顶最高处一座宗教建筑,是一座完全由砖石砌成的无梁佛殿,由拱券结构组成,建筑外层全部用精美的黄、绿两色琉璃瓦装饰,上部用少量紫色、蓝色的琉璃瓦盖顶,尤以嵌于殿外壁面的千余尊琉璃佛更富特色。“智慧海”一词为佛教用语,本意是赞扬佛的智慧如海,佛法无边,该建筑虽极像木结构,但实际上没有一根木料,全部用石砖发券砌成的,没有枋檩承重,所以称为“无梁殿”,又因殿内供奉了无量寿佛,所以也称它为“无量殿”。
颐和园的景点丰富多彩,以上只是其中的一部分,无论您是喜欢历史文化、自然景观还是休闲娱乐,颐和园都能满足您的需求,建议您安排足够的时间,慢慢欣赏颐和园的美景,感受这座皇家园林的独特魅力。